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新闻中心

理论学习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学习 » 师大楷模

周星:守己本真,润物无声
 
 
周星,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
 
走进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教学楼,你会发现它的与众不同:在一楼大厅的角落,有一个规模不小的咖啡吧,那里不时会传出颇具欧美范儿的蓝调音乐,若你在这里点一杯蓝山咖啡,然后和三五好友坐在一起随性地聊天,就可以轻松消磨掉一个美好安静的下午;喝完咖啡后,你也可以来到离咖啡吧不远的京师美术馆看看美术、艺术设计专业同学的最新作品,造型奇特新颖的手工拼贴,用光大胆、构图简洁有力的黑白摄影照片……这里是艺传学子竞相展现艺术才能的 “剧场”,借由这些作品,你总会听到不同思想和艺术观念碰撞的声音。若逛完这些,你还可以沿着被重新装饰、设计的台阶往上走,在不同楼层的走廊处,还能看到学院精心准备的“青年教师风采”展览区和“教授墙”,借此便能够认识在艺传学院低调却充满魅力的教师团队。
这就是艺术与传媒学院,它有着与其他学院明显不同的艺术文化氛围。而这一切改变的促成者,就是现任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周星教授,在与他交流的过程中,他总会提起艺传学院最近几年发生的这些变化,并引以为豪。
往事: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1977年,中国关闭了十一年的高考闸门再次开启,恢复高考无论于国家还是个人而言,都是命运的拐点。1978年,二十岁的周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到了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与众多三四十岁的中年教师或校长成为了同班同学。
北师大是母亲为他报考的学校,这个选择在当时并没有被周星太过重视,“我当时根本没抱希望,而且也不了解师大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在收到录取通知书之后,周星才从老师的口中得知,北师大是一所全国知名学府,而中文系更是师大的王牌专业。而在师大求学的生活,则被他形容为无所顾虑:“我的同学年龄都很大,中文基础很扎实,我岁数小,学不过他们,成绩最多是中等。”但即便这样,他对待专业学习仍旧认真刻苦,“你永远在低起点,这让你知道差距,让你知道要多积累,要刻苦读书。”
这些从大学时代就形成的刻苦、好钻研的学习习惯一直延续到他参加工作、做学术研究,而从中锻炼形成的超强的时间规划能力让他如今能自如地协调众多社会身份:从学者到院长,从博士生导师到众多委员会的主任、理事。最忙的时候,他曾经一天参加十二个会议。即便如此,在学术研究上,周星的研究成果仍十分丰硕,在百度百科的相关介绍中,可以看到他长长的论文列表,尤其是从2000年到2006年的全国CSSCI核心期刊艺术学科专家论文总量的排名上,他连续七年位列榜首。“量多证明了勤奋、刻苦。”他这样评价自己,“我动手很快,不懒惰,从大学就如此。”也因此,每当他看到现在的学生有时犯懒,就会很着急,“我现在总是‘逼着’他们写东西,因为在写的过程中可以熟能生巧,需要动脑子,查找资料,这些都是积累;同时你也可以知道自己在哪里不如别人,自己差在什么地方。”
学术: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除了快手和勤奋,形成丰硕的学术成果的重要原因还在于周星所涉及的研究面十分广泛。1982年,周星毕业留校,在中文系讲授大学语文,后来又去了儿童文学教研室,做儿童文学的研究。十年后,在校长的倡导下,黄会林先生重新设立了艺术系,并在中文系选了三位老师,周星就是其中之一。
九十年代正是影视传媒高速发展的年代,周星回忆道,“时代开始变了,影视学科是比较新的,我们介入有优势,后来我慢慢找准了方向,以艺术审美为主。”他做电影的艺术语言,从史论、现代批评入手,但他并不满足于只做电影研究,敏锐的观察力与极强的前瞻性让他开始进行电视传媒的研究,“做电视要抓电视艺术,核心是电视剧、电视文艺栏目和电视主持人艺术。”之后,他又上升了一个层面,做艺术的本体研究,关注艺术理论、艺术审美与艺术文化,“艺术的审美是现在很容易被现代人丢掉的东西,我们需要抓住艺术的本质。”从电影到电视再到艺术本体的理论研究,周星的研究领域越扩越宽,如今他已是艺术理论界重量级的学者。
和许多学者不同,周星并不拒绝或反感新媒体,他在微博和博客上十分活跃,拥有24654个微博粉丝,至今发表了12797条微博,而在他名为“周星的BLOG———星星点灯”的新浪博客上,也发表了2588篇博客。凭借着这些文章或随笔,几乎可以勾勒出周星生活和工作的全貌。除了“电视研究”、“电影研究”、“艺术教育”等专业领域的文章,他还写了很多散文随笔或者生活日记,出差途中遇到的美景、假期陪老母亲看电视剧这些细碎但珍贵的生活细节都会被他记录下来,他基本保持两到三天写一篇博客的速度。被问到他如何在平衡各种社会身份的同时,仍能有精力、有时间在网络上写文章的时候,周星说,首先要有责任感,做一切事情的前提是要确保职责不会被耽误,而如何进行合理的时间分配,他的秘籍只有四个字———见缝插针。“我特别珍惜出差的机会,坐飞机坐火车,我都精心计算,要带什么东西,要做什么事情。”在别人眼中那些他出差参加会议或是去游山玩水的时候,其实往往是周星出成果最丰富的时候,“这么多问题要处理,我需要责任感,要靠后天的努力、积累,见缝插针,别人看到的只是风光的一面。”而这种精准计算时间的习惯也被他用于锻炼身体上,“身体是一切工作的前提,身体是自己的。”他不会因为繁忙的工作就会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他有着规律的生活作息,且利用一切闲碎的时间锻炼,从进电梯到乘坐公交车或地铁,他从不放过任何可以锻炼的机会。就是这样,善于积累与重视细节,贯穿于他生活的方方面面,时间被他掌控得游刃有余。这种功力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练就的,它需要生活阅历的积累以及高度的责任感。
师生:良师益友,言传身教
抛却种种社会地位和标签,教师是周星最根本的身份。如何看待当今褒贬不一的“90后”学生几乎是任何一个老师无法略过的问题,很多老师都在抱怨学生一代不如一代,师生代沟逐渐增大。周星却认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想法和做法,他说:“‘90后’这一代学生有着共同的生活环境和获取知识、认知社会的手段,但这些与上一代人是不同的,用过去的标准去要求他们很危险,人们不能摆出刚性的历史姿态去评判新一代人。当然问题一定存在,作为老师,循循善诱是必需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切合实际,如果一味地陷入自己的判断,这些引导就是无效甚至是负面的。”对于周星来说,他十分看重和学生的沟通,“经常和学生交流不仅对他们有利,对我自己也有很大的帮助。”他经常带着学生外出采风,也总是被学生评价说周老师没有院长架子,十分平易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