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学习 » 理论研究 |
|
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 |
||
石中英
《中国教育报》2015年11月18日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均对教育改革和发展进行明确部署,本版近期开辟专栏,邀请专家学者撰写学习体会文章,为教育领域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提供借鉴。
——编者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是当前全社会尤其是教育系统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从当前各地各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际情况看,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要做好以下工作。
提高对此项工作必要性、重要性和复杂性的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也是建设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指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是一时的工作,其任务的最终完成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建立长效机制。没有建立长效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会成为一阵风,今天来,明天走,就不能产生真正的实效,就不能在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心目中建立起真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念。而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开展,也不可能在真空里进行,只能在现实的、复杂的社会价值观环境中进行,必然会遭遇不同性质的价值观的干扰,其中的分歧、冲突和斗争不可避免,教育者必须做好长期努力的准备,建立起长期工作的机制。这种认识上的问题不解决,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就不会成为一种工作上的自觉,更不会成为内心里的责任和担当。
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必须抓好教育系统干部队伍的建设工作。中国社会有一种文化特点,就是“上行下效”。干部队伍的价值观信念对于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念有着直接的、强大的影响力。教育系统也是这样,干部队伍的价值观信念对于广大师生的价值观形成和实践有着直接的和强大的影响。如果教育系统的广大干部对于什么样的国家是理想的国家、什么样的社会是理想的社会、什么样的公民是理想的公民都缺乏明确的认识,都不能以身作则,整个教育系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不可能长期、扎实、有效地开展下去。自己缺乏为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梦而努力工作的理想信念,如何在师生当中传播这种理想信念?自己在管理和服务中不恪守“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原则,口头上的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就会成为空话或笑话;自己不能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好公民,当然不能将这些价值品格从小种植在未来公民的心中。所以,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提升干部队伍核心价值观素养、解决干部队伍核心价值观的知行统一问题,是关键因素。
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必须创新学校德育管理的体制机制。长期以来,大、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与专业或学科教学工作是“两张皮”,不同的分管领导,不同的工作体系,不同的评价指标,甚至是不同的教师分担两部分工作。这种体制机制设计的初衷是加强大、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工作,走专门化的路线。但是几十年的实践表明,这种体制机制有其特色与优势,但也有一个非常大的副作用,就是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事实上成为学校工作中一部分老师的事情,而不是所有老师的事情;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与学校的专业学习、学科教学在相当程度上脱节,致使“全员育人”成为一种很难落实的德育工作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来以后,几乎所有的大、中、小学立即将其归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或德育的工作范畴,又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或德育系统的任务,不少专业或学科教师认识不到自己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要解决这种体制机制设计所带来的副作用,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学校主要领导亲自抓本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统筹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与专业教育、学科教学工作,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校一盘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内涵建设的方方面面;二是从学生发展视角出发,调整学校领导分工,由一位学校副职领导分管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教学工作,统筹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与专业教学两支队伍,促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与专业教育或学科教学的一体化。
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要坚持开放、协同、合作的原则,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社会支持网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大量生动、鲜活和有说服力的正反两方面的案例。这些案例并不存在于狭隘的学校生活中,而是存在于更加广泛的历史生活和更加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大、中、小学校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中,应当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与地方政府、企业、大学、博物馆、社区等建立密切的联系,建立各种形式的协同与合作关系,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空间。要开展“富强”教育,既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一些著名的企业、科研机构或城市新貌,也可以组织他们到一些贫困落后地区开展社会考察,从正反两方面认识到建设一个富强国家的自豪感、荣誉感和使命感。要开展社会主义民主教育,最好组织他们走进地方的人大、政协,走进社区或村庄的民主选举,当小记者、志愿者,真切地感受到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践形态,并激发他们结合学校民主生活,树立起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而努力学习的抱负。要开展公正教育,可以组织他们走进各级人民法院,亲身感受和体验社会正义的极端重要性及其法律实现形式,从小培养他们的社会正义感,立志长大了做一名有正义感的公民。有了这样的社会支持网络,大、中、小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有了更加坚实的基础、更加丰富的资源和更加有力的保障。
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应该制定一个比较长远的规划。当前,《建议》已正式发布,各领域也在制定自己的分领域规划。鉴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整个国家文化建设和国民教育中的极端重要性,国家和地方也应该制定专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规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专项规划应该讲清楚“十三五”期间或更长远的一段时期,大、中、小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任务、阶段目标、行动重点、资源开发、组织保障、督导评价等内容,制定比较清晰的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有了这样的一个规划,无论是全国层面还是地方层面,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学校层面,无论是教育系统还是整个社会,对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的认识就更加具体,对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就更加自觉。那种实践当中存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会不会像一阵风的疑虑也就会随之消除,大、中、小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就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和更加系统的部署。
|